北京核心区架空电缆2年内入地 电线杆将成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4-04& 作者: 高压电力电缆

产品详情

  2017年7月26日,景山东街北口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作业区,实施工程人员正在为下一步电缆铺设做准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凌晨时分,整个北京城渐渐沉睡。但在北京核心区,千名工人在灯火中忙活着。干燥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热气。这片热火朝天的“战场”被称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

  今年开始,北京核心区内,“散发锐利火花”的架空线将逐渐消失。两年时间内,核心区118公里电力架空线将全部入地。

  曾经,架空线因架设方便、易接电入户被广泛推广应用,但随着天空中密布如蜘蛛网般的架空线成为城市“顽疾”,高密度的损毁率频频威胁电力供应安全,地下电缆成为有效替代手段。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整治处处长闫剑锋说,东西城主次干路共有通信、电力、路灯、电车馈线%入地,其余于明年完成。

  这就意味着,到2019年,核心区主次干路,曾承载着城市电力供应发展的电线杆和架空线,终将成为历史。

  凌晨3点,李宁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作为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建设部负责人,再过四五个小时,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几个月来,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成为家常便饭。

  2016年开始,他成为北京市架空线入地项目负责人。如今,他把“会战”挂在嘴边,将架空线入地称之为一场战役,而且是一场夜战。

  当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整个城市逐渐安睡时,在北京核心区的27个施工工地,却灯火通明。高峰时间,约有2000名施工工人一起参与着这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

  今年,64条核心区道路两侧的架空线将改造入地。这一数字,相当于“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作量的5倍。

  景山东街,数名实施工程人员卸下钢筋,并按标准切割为2.5米和5米。这些钢筋被捆扎在电力管廊地基上,间距保持在15厘米。一个管井的钢筋结构全部做好需要干3个通宵。

  工期能否按时完成,是他最牵肠挂肚的事。李宁说,我们只可以在晚上施工,如果除去下大雨或者有供电保障等特殊情况,景山这一片,真正施工时间也就两个多月。

  李宁说,架空线入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建”,二是“拆”。建设好一条同路径的地下电缆线路之后,才能对架空线路进行拆除。这样子就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用电的影响。

  8月1日,在新街口北大街小铜井胡同西口服役20余年的电线杆被放倒运走。施工工人爬上电线杆,拆卸设备及线缆。几分钟后,电线杆被“连根拔起”。从底部切断后,一辆吊车将其吊起、放平、拆卸,运走。

  曾经,林立的电线杆是一种城市符号。电线杆越多,说明这个区域用电负荷越大。而架设方便,接电入户容易,让架空线成为一种传统而普遍的供电手段。

  李宁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电力架空线进入了高峰期,随之而来,电线杆的“负载”也慢慢变得大。有时候,两天不见就变了样,电话线、网络线、电视线……团团黑线遮蔽了天空。

  位于西城区大栅栏的百顺胡同曾为京剧发祥地,车马络绎,热闹一时。如今百顺胡同已不复当年模样,一个个黑色线团横七竖八在电线杆上支棱着。

  百顺社区党委书记王琪回忆,“以前坐在胡同里,天空是清亮的,看不到那么多线年代开始,家里的电器慢慢的变多,用电需求也变大,胡同里竖立起了高大的电线杆,头顶的天空开始被这些密麻错乱的架空线割裂。

  不仅如此,有些人家电器多,为了方便,会私接电线,还有大团的电话线、网络线等,线缆扭曲在一起,经常垂落。

  “城市蜘蛛网”逐渐成了架空线的代名词。除了有碍观瞻,时间久远的架空线也在风雨中变得脆弱。

  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办公室主任王鹏宇回忆起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情景,“下雨那几天,运维人员根本就没有歇脚的时间,一个点修完了马上再赶到另一个”。

  除了气象干扰,小鸟在架空线上搭巢,或是汽车无意碰撞电线杆,都会形成安全风险隐患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

  李宁说,大概从2006年开始,虽然公司没有要求新建电路全部使用地下电缆,但已开始有所倾斜。比如,电力改造或者新用户接入的时候,若条件允许,会尽量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 一键拨号
  • message
    短信咨询
  • map
    查看地图
  • ewm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