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app官方下载
首页 > 开云app官方下载

“新天地”的文化气象

发布时间: 2024-03-10& 作者: 开云app官方下载

  主持人:相信在尔冬强先生的镜头里,一定呈现过“新天地”的生命力。提到上海建筑,“新天地”总是个老话题,“新天地”为什么那么引人注目?它呈现的是怎样的文化气象?接下来就请李进港先生为我们解读。(全场鼓掌)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不得不面对老城区的改造,不得不面对城市现代化与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矛盾。由于一些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只看见了城市的土地资源,对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也是“资源”的认识不足,过多地拆旧建新,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同质化发展问题: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样,东部西部一个样。每个城市很年轻,但缺少文化可识别性。没有文化记忆的城市如同墙上祖孙三代的照片,放的是爷爷、父亲和我小时候的儿童照。不作解释,别人无法知道哪个孩子是爷爷,哪个孩子是爸爸,哪个是我。

  老城区重建不只是中国城市化遇到的问题,也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也在探索20世纪老城市再生的课题,如何让历史的空间承载起当代文明。

  石库门老房子曾经承载过上海的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城市生活、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还有亭子间文学。如何让这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容器”承载起当代文明,来安顿新的城市文化?新天地在创立初期有过一场石库门文化保护的争论。

  新天地是“一大”会址前后两个石库门街坊的改造,从讨论如何保存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旁边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气氛,引申出上海石库门保留、保护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最初,部分专家觉得:保护“一大”会址周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重点是保护并保留石库门历史风貌。所谓风貌,不是仅仅保留石库门的外貌,还要保留石库门的风情。房屋记载着它从建成到使用的过程中的所有历史信息,包括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和弄堂文化,这就是石库门风情。最彻底的保护就是回归居住功能,改造后的石库门房子继续让老百姓居住,但要适应现代都市生活方式,把独用卫生间、厨房和空调机等等放进旧石库门。

  当时,国内对历史建筑的改造方式一直徘徊于两个极端:要么原封不动地保留,很像历史博物馆,供人参观、拍照;要么是原样复制,在现代建筑外表“穿衣戴帽”,缺乏文化内涵。咱们提供了一个石库门改造的创新思路。其核心理念是改变石库门原先的居住功能为商业经营功能,对石库门只保留一层外“壳”,保留的是石库门的元素:清水砖墙,石料门扉、百叶窗、黛色瓦片。石库门内部拆掉重做,把原先狭小的私人空间改造成宽敞的共享空间,根据商业的需要,石库门街坊也可以放一些现代建筑。

  新天地的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先生解释他的设计理念说:如果把石库门修复后再让人住进去,像博物馆一样,只会被历史所淹没。而我们应该做的却是创造另外一部历史,让石库门从私人空间走向公众共享,让更多的人感受石库门文化的过去,参与它的现在,见证它的未来,让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建筑形式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改变,它就会跟着时间而枯萎,甚至死去。如果一种建筑形式要存活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更新和赋予其新的内涵是不可思议的。

  上海这座城市真正采用整旧如旧的现代手法改造历史建筑的做法,是从新天地样板房开始的

  石库门应该“延年益寿”还是“返老还童”?一方是坚决捍卫石库门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原真性,一方是创意让石库门空间承载当代新文化,给它新的生命力。

  上海这座城市真正采用整旧如旧的现代手法改造历史建筑的做法,是从新天地样板房开始的。

  石库门保护一层“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大文章在地底下。石库门的复活需要新的内脏器官、新的血管经络,那就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水、电、煤、排污、消防、空调、现代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石库门改造成餐厅、咖啡馆,其排污管道比住宅下水管道的口径要大很多。老房子屋顶无法“背”水箱,生活用水、消防水箱都放在地下,最深的消防水箱挖地9米,超过两层楼高,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相当高。

  一层“壳”的保护手法需要揭开屋顶,掏空石库门内部的旧结构,只保留四面青砖墙,失去结构支撑的墙壁摇摇欲坠,完全依靠各式各样的铁架子支撑着。青砖墙不能倒,墙里墙外还要挖地三米深,铺设强电弱电电缆、自来水管、煤气管、通讯电缆、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施工难度之高可想而知。挖土机不能开进狭窄的施工现场,机器的震动有可能震倒青砖墙,挖土、运土、搬送建筑材料全靠原始的人工作业,费时费力。施工的民工们做事必须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因为工程师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撞坏了“文化”,民工们想不明白,这些破砖烂瓦怎么就一夜之间变成了很有身价的“文化”?

  石库门过去是居住空间,讲究私密性,一般开间小,多为砖木结构,由砖墙承重。而新天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人流量大,承重荷载要求高,它们的内部结构体系全部易为内框架结构,加筑混凝土的樑和柱。清水砖墙不能承重,只起到围护作用,说到底是扮演“文化墙”的角色。但“文化墙”的代价不菲,开发商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价格昂贵的护墙膏,对旧的墙体注射防水层,修复墙砖的防潮层,增强墙体抗震能力。

  新天地对石库门街坊的老房子也不是全盘保留,而是按照商业经营的需要有所取舍。新天地北里以石库门历史建筑为主,放进了一些现代建筑,在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保留了一些石库门老房子。这个设计理念是老城区改造的一种新价值观:一个城市对新旧建筑应该有所取舍,一些房子要拆掉,一些要保留,一些要新建,在需要保留的旧建筑后面造新建筑,从旧慢慢地过渡到新,可以让人看到历史前进的轨迹。

  石库门老房子被改造成承载21世纪新文化的 “容器”,新文化又是什么?首先是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又被称为“城市第三空间”,具有培育公民意识、培育市民文明行为的功能。新天地的公共空间文化根植于上海这块土地,具有着强烈的石库门弄堂文化记忆,但又是很现代的。它的文化可识别性吸引了中外游客来了解上海的昨天和今天。石库门的历史空间也承载起上海新的商业文化,在空间上把餐饮、零售、娱乐、文化组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商业业态。新天地还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最早觉醒的地方之一,新天地第一轮入驻的租户中不少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驱者。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那场石库门文化之争,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因为观点不同,我们才有机会进入问题的核心,真理常常站在各种意见的交叉点上。虽然开发商与专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的观点不同,视角不同,并不妨碍相互借鉴,为上海开启了一扇认知城市文化资源的大门:其一,文化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尊重城市的遗产和过去,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其过去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其二,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也是一种资源,是建设新城市必不可少、无法替代、再生力很强的资源。

  这一新的认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后来出现了田子坊、思南公馆、八号桥等不同特点的老房子改造模式,其理念仍然是转换石库门、老洋房、老厂房的功能和价值,让历史的空间承载起新的商业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生活方式。这些城市“软”改造方式的探索,不但保护和发展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可识别性,也为世界的“老城市再生”课题,提供了我们上海的经验和做法。(全场鼓掌)


  • 一键拨号
  • message
    短信咨询
  • map
    查看地图
  • ewm
    二维码